近一个月没怎么开微博,再打开后只需不到一分钟就会再次感到无趣而关掉。谢天谢地至少我不会有被SNS绑架的担忧了。

想起了拿RSS订阅博客的日子,点开feedly收到了果不其然的结果(倒是意外SHEL的站竟然还活着!)

现在博客凉了论坛凉了全民转战微博,一切信息碎片化之后想要看点有内容的东西就必须手动过滤掉九成的无用信息。

微博的形式就注定你想要在上面和众人公开认真讨论些什么是不现实的。不是拉黑挂墙头(还带上转发抽奖)就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礼貌闭嘴结局,要么压根就是以信息差导致的争吵。和人一对一?那我干嘛不开QQ。

至于微信公众号……呃我确实不太了解,印象还停留在震惊体的流量文上面。不过单说作为一个平台那确实比微博要好太多。


又发生了啥呢大概就是某偶像的rps黄文被对家举报了,然后粉圈和搞同人的都炸开了锅这么一回事。

首先我对我国分级制度不够完善而导致这种掐架姿势的诞生确实感到遗憾。

但围观了一些发言(主要是我首页和群里朋友发的她们首页看到的内容)后,倒是对一些别的点感到难以理解,以至于产生了这些人是不是磕同人把脑子磕的不正常了的疑问。

我肯定不是支持“维护国家(这暧昧的)法律法规举报得好举报得妙”的态度,但是放在微博那个二极管世界里,只要不是痛骂举报者大呼创作者好难你就是敌人。

太难了。


「创作自由」

最多被拿来当挡箭牌的一个词。

这个词当然正确,怎么说什么时候说都有天然优势。

但我认为创作自由和发表自由是不同的东西。即使是全网最开放(大概。毕竟它连欧美红线的恋童都能接受)的Pixiv,你在非R-18区发表限制级作品,那一样是不可以的。何况是一个明确说明不允许这些行为的,一个公共平台上。

“为什么不准发/那么哪里可以发”这种分级制度问题是另一个话题了。

至于想要追求【绝对】的创作发表自由的话,我觉得那只有混沌一个结果。


「rps」

举报者在陈述自己理由的时候用了“影响偶像形象”这样一个理由。当然谁都知道这八成只是个借口,但没接触过这个圈的我确实因此思考起了一个问题:

同人创作和造谣的界限(或者说区别)在哪里。

难道真的就靠作者自觉在前面加上的那句“本文和真实存在人物无关”吗?

群里讨论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个假设(非原话):

人物A,有人做出与这个A相关的各种不实甚至负面的假设,并以其真实存在的前提进行发言。←到此为止我觉得此人应该是已经构成了诽谤污蔑了吧……然而找上门来只要这个人说一句“我搁那写同人呢”就能免责……

当然这也只是我做出的一个极端的假设,而且到目前为止确实同人作者都还只是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即使无限追求“创作自由”也不至于就会出现路人将妄想当作A的八卦黑料的事情。

但是当众意淫他人真的是很光彩的事情吗?

还有那些被反问万一自己成为主角时双手赞同的人,都是建立在“经过自己同意”这样一个前提上的。当对象换成不认识的人不确定的场合,可就未必会这样回答。

就比方路人打量着她们做出诡异的笑容的时候,不会想逃吗?不会想刨开对方祖坟一起塞进去吗?

是想要把两种行为区分开来吗?喊两句姐妹就清新脱俗了?“我们腐女没有坏人”

还活在小圈子的梦里呢。


「举报」

粉丝圈用“举报对家违法”来吵架撕逼的行为听着似乎特别神奇,但这种法律范围内无所不用其极的姿势放商战里可再正常不过了。不过粉圈这种毫无组织毫无纪律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再波及路人两万五的瞎几把打法就太过于滑稽。也因此众人对举报这个行为深恶痛绝。

但这并不能说“举报”这个机制就不应该存在。

简单的说,就评论里遇到广告机器人、打游戏遇到开挂脚本,有多少人恨不得一键举报一秒封号呢。

(虽然不现实但是求拂晓快把板子上的rmt都干掉吧.jpg)


两觉醒来见人发了“怀念过去论坛个站抱团自萌的日子”的内容……

觉得以前环境更宽松?大庭广众之下撕逼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我见过的最好笑的撕逼是搜角色tag,抱怨下面Acp的作品数比Bcp作品数多。

所以自己搞站不就完事了百利而无一害,怀念就回去啊论坛服务还在呢。


怀念个站于是自己架了个的人如是说。


又几觉醒来发现一篇有意思的论文:https://mp.weixin.qq.com/s/Ub561s8DWHo-dPdqf86P-A

看说明好像只是未完成品的节选,那么就姑且当做一个参考吧。

“泥塑”的由来我是第一次了解到,然而对这个词现在的定义倒是无所谓了。在现如今社交平台的封闭导致的飞速发展的词义变迁和扩张下,一个新型词汇已经如同哈姆雷特一样存在于各人的心中。实际上在评论里已经看到许多各不相同的“作者太过偏颇,‘泥塑’应该是AAA/BBB/CCC/DDD才对”的发言。使我感觉想要精确描述这个群体的难度不亚于描述“人是怎样的”,不然就是用一个更上层的笼统的表述去概括它们。

当然毕竟是正儿八经的论文,我还是愿意相信文中所述是词义大变迁之前的情况,至少肯定有这么一个代表性的群体存在。

然而我对两性的话题毫无兴趣,使我觉得这篇论文产生有意思的是它后面“进攻性的饭圈和饭圈话语的扩张”这一节。

感叹不愧是专业的,我在“部分亚文化爱好者太跳”这一现象上的疑惑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答。

实际上,且不论观看直播的“云监工”们是否真的如该作者所描述的一样张弛有度、理性自持,此类辩护的出现足以证伪饭圈的圈地自萌,饭圈用语和互动模式——本该独属于此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一系列符号——已经进入大众文化市场,其结果都体现为饭圈话语的滥化和对公共领域的占据。


虽说这里在讲的是“饭圈”,但我周围遇到的一些事情也的确属于这段话所述的情况。

比如只要有复数男性存在就可用脆皮鸭词汇讨论的腐女

比如在公众讨论版内为了满足个人癖好不惜扭曲角色甚至以个人脑补出的结果为基准讨论原作剧情乃至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做出评价(我tm说的就是○○○寡妇!)

比如颜文字抽象话←其实这才是最大的例子吧但是交集太少我甚至一下没想出来


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办到高强度跟进热点词汇的(看来真的要清理一下微博关注了),虽然分析不出来什么条条道道,至少能更容易感觉出那些同一个词可以有数十种个人释义,所有人像对暗号一样寻求着认同的小圈子话语体系是如何在大众环境里扩散的轨迹。

然后等一个热点的爆发。

你甚至没法说到底是谁养的蛊(反正有啥都是资本就是了)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